祛濕與解毒

身體不好,不是先補,而是先排毒

現代人營養補充品豐富,並不缺補,缺的是有效的排毒

所謂虛不受補,是毒素太多影響人體的營養吸收,

如果濕滯未通,再補也無法吸收。

有種說法是,

1虛→2寒→3濕→4凝→5瘀→6堵 →7瘤 →8癌

「濕熱」與「濕毒」是中醫常見的病理概念,兩者皆與「濕邪」相關,但特徵與臨床表現有所不同。以下是其關鍵特徵與區別:

一、濕熱的特徵

濕熱是「濕邪」與「熱邪」結合的病理狀態,可侵犯人體多個部位(如脾胃、肝膽、下焦等),常見於夏季或潮濕悶熱環境。

主要表現

1. 全身症狀

   - 頭身困重、四肢乏力。

   - 發熱(身熱不揚,午後明顯)、汗黏膩不易揮發。

   - 口苦口黏、口渴但不想多飲水。

2. 消化系統

   - 脘腹脹滿、食欲不振。

   - 大便黏滯不爽、肛門灼熱,或腹瀉伴隨臭味。

3. 皮膚與分泌物

   - 皮膚油膩、易長痤瘡(紅腫帶膿頭)。

   - 白帶黃稠(女性)、小便黃赤短少。

4. 舌象與脈象

   - 舌質紅、舌苔黃膩。

   - 脈濡數或滑數。

常見證型

   - 脾胃濕熱:腹脹、噁心、大便黏臭。

   - 肝膽濕熱:脅痛、黃疸(眼白或皮膚發黃)、陰囊濕疹。

   - 下焦濕熱:尿頻尿急(如泌尿道感染)、婦科炎症。

二、濕毒的特徵

「濕毒」是濕邪鬱久化毒,或濕熱蘊結成毒,通常表現為更嚴重的炎症或皮膚病變,具有「濁穢、纏綿、化膿」的特點。

主要表現:

1. 皮膚病變

   - 濕疹、疱疹、瘡瘍(如帶膿液的潰瘍)。

   - 皮膚紅腫熱痛、滲出黃水或流膿。

2. 局部感染

   - 陰部瘙癢潰爛(如尖銳濕疣、黴菌感染)。

   - 肛門周圍腫痛(如痔瘡合併感染)。

3. 全身症狀

   - 發熱、淋巴結腫痛。

   - 分泌物穢濁(如黃綠色膿涕、帶下腥臭)。

4. 舌象與脈象

   - 舌紅絳、苔黃厚膩或腐膩。

   - 脈弦滑或數而有力。

常見疾病

   - 帶狀疱疹(纏腰火丹)、生蛇、丹毒。

   - 反覆性口腔潰瘍、腳氣繼發感染。

長期「濕重」(即中醫所說的「濕邪內蘊」或「脾虛濕盛」)若未及時調理,會對身體造成多方面的不良影響,甚至誘發慢性疾病。以下是長期濕重可能帶來的危害:

一、損傷脾胃功能

中醫認為「脾主運化水濕」,長期濕重會導致 脾虛,形成惡性循環:

- 消化障礙:腹脹、食欲不振、大便黏滯(黏馬桶)或腹瀉。

- 代謝減緩:水分滯留,易水腫(尤其是下肢)、虛胖(「喝水都會胖」)。

- 營養吸收不良:面色萎黃、疲倦乏力、氣血不足。

二、誘發慢性炎症與疾病

濕邪黏滯,易與其他病邪結合,久病難癒:

1. 關節問題

   - 風濕關節炎:關節沉重、酸痛(雨天加重),甚至變形(如「鶴膝風」)。

2. 皮膚病

   - 慢性濕疹、蕁麻疹、腳氣(反覆發作、滲液瘙癢)。

3. 婦科疾病

   - 白帶多、色黃質稠,可能引發陰道炎、盆腔炎。

4. 泌尿系統

   - 頻尿、小便混濁,增加泌尿道感染風險。

三、影響氣血運行與精神狀態

  • 氣滯血瘀:濕阻經絡,導致身體沉重、頭暈嗜睡,嚴重時可能引發代謝症候群(高血脂、高血糖)。

  • 情緒低落:中醫稱「濕困清陽」,表現為精神萎靡、注意力不集中,甚至憂鬱傾向。

四、加速衰老與免疫力下降

  • 痰濕體質:長期濕重易生成「痰濕」(體內廢物堆積),增加心血管疾病(如動脈硬化)、脂肪肝等風險。

  • 易感染:濕毒鬱久可能降低免疫力,反覆感冒、口腔潰瘍。

濕重雖是中醫概念,但與現代醫學的慢性發炎、代謝異常密切相關:

  • 腸道菌群失衡:濕重者常見腸道功能紊亂,與肥胖、自體免疫疾病有關。

  • 內分泌失調:如女性多囊卵巢綜合症(PCOS)患者常伴隨痰濕體質。

  • 若長期疲倦、水腫或皮膚病反覆發作,建議就醫檢查,排除甲狀腺功能低下、腎病等器質性疾病。

濕重是許多慢性病的根源,及早調理才能避免體質惡化。良茶隅清熱祛濕茶,以全面而滋陰的配方,對治以上各種因濕滯帶來的各種身體毛病,解毒祛濕,平衡身體機能。

100%純天然中藥草本,無糖純素配方

香港製造,不含添加劑

一樽2劑份量,隔4小時飲用,早晚一樽,清出嚟就好返晒~

最好的祛濕產品